冀教版《认识等式和方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冀教版《认识等式和方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冀教版《认识等式和方程》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列出方程。
3、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教学难点: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教学用具:简易天平、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算式
1.师生逐个观察天平示意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观察写出的6个式子,说一说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师生共同归纳
二、等式和方程
1.教师结合算式介绍等式。
2.让学生观察等式,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介绍方程的概念。
4.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
三、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小学教学 设 计 网_www.xxJXSJ.cn+}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一切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看懂图,再尝试列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图,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学后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以及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我在教学中也准确把握了这一点,依次教学了这三个知识点。这三个知识点看上去也很简单,如果做练习应该不会出什么错,可是课后练习我发现这类的问题学生的正确率并不是我想象的百分之百。
课后,我反思在教学概念知识时,不仅要教学概念本质内容,还要抓住概念现象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更容易和轻松的做好练习。
【冀教版《认识等式和方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统计]教学设计
- 上一篇:冀教版《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 下一篇:冀教版《认识简单路线图》教学设计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精美图文
精品推荐
- 【北京特级教师同步复习精讲辅导】2014~2015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后练习: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_@课后练习二(含详
- 【北京特级教师同步复习精讲辅导】2014~2015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后练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_@课后练习二(含详
- 【北京特级教师同步复习精讲辅导】2014~2015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后练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_@课后练习二(含详解
- 【北京特级教师同步复习精讲辅导】2014~2015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后练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_@课后练习二(含详
- 【北京特级教师同步复习精讲辅导】2014~2015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后练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_@课后练习二(含详解共
- 【北京特级教师同步复习精讲辅导】2014~2015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后练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_@课后练习一(含详解共
- 【北京特级教师同步复习精讲辅导】2014~2015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后练习:相似三角形有关的综合问题2@_@课后练习二
- 【北京特级教师同步复习精讲辅导】2014~2015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后练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共根@_@课后练习一(含详
- 61、2020同步人A数学必修第一册新教材章末综合测评(五) 三角函数 Word版含解析
- 58、2020同步人A数学必修第一册新教材章末综合测评(二)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Word版含解析
- 北师大版数学七上-2.1《有理数》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学军
- 小升初试卷模拟卷试题人教版 小升初真题卷语文数学英语全套3本 小学生毕业总複习资料 小升初模拟卷 六年级小升初试卷真题
-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 《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数学六年级名师优质课观摩视频-特级教师翟运胜
- 北师大版数学七上-2.1《有理数》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马胜利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_高清
- 019秋全套小学单元测试六年级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全套 6年级上册部编版同步训练期中期末试卷考试题複习题练习簿习题
- 北师大版数学七上-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形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爱华
- 君晓天云2019秋通城学典小学全程测评卷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数学苏教版英语YL版3本套装小学3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单元期中期末测评卷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